建筑地产业是澳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澳门商品交易最活跃的市场之一。在澳门四大支柱产业中,房地产建筑业排列第三,仅次于工业制造业和旅游博彩业,1997年占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10%左右。
澳门的绝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澳门半岛上,当地的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万多人,高居世界第一位。人多地少,使土地成为澳门十分紧缺而又宝贵的资源。从1987年起,澳门政府每年以公开拍卖的形式批出30多公顷土地,每次均以高出底价数倍的价钱卖出。1992年,澳门政府从卖地收益以及从物业交易中征收的税款接近30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约40%。1993年后,澳门半岛基本上已无现成的土地供应,新的土地来源只能依靠填海造地和收购旧住宅区进行重建。数十年来,澳门的建筑地产业几经起伏,成为澳门经济的寒暑表。60年代,西方经济特别是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带动了澳门出口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澳门人均收入水平也出现较大提高;再加上70年代后期,内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外资纷纷流入澳门市场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发展。这期间大批内地移民获准来澳定居,使澳门人口增多。这些都为当时地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供求氛围,引发澳门建筑地产业的急速发展。在这第一个蓬勃发展期,土地供应和交易的数量超过了以往20多年的总和。1980年的楼价较1979年大约上升了52%,高质量的物业升幅更达60%以上,地价则跳升1至3倍。
好景不长,到了1981年下半年,由于受西方经济不景气、银行利息高以及香港房地产业转淡等因素影响,澳门建筑地产业因而从高峰滑落。经过了1981年至1984年的低潮,1985年下半年澳门建筑地产业重趋活跃,并于1986年开始进入第二个高潮。然而,新地盘的不断增加,楼价的飚升,对物业的实际承接力造成相当压力,到80年代未,空置住宅单位估计已达6000至8000个,供求呈现不平衡。1989年下半年,澳门建筑地产业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市道从高峰回落并进入了为期长达1年多的调整期。楼价当时下跌10%至30%,到年底,楼市才逐步回升5%至10%之间。经过1年多的调整、消化,1991年上半年已消除了各项不利因素,市道止跌回稳,地价较1990年调升约30%,楼价更有40%的增幅。1991年下半年,澳门建筑地产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兴旺期,在8月起的两三个月间,由于继续有大量港资涌入澳门市场,还有来自珠江三角洲一带的资金,甚至台湾、日本、南韩及新加坡等地的资金亦纷纷入市,澳门楼宇炒卖市场十分活跃。进入90年代后,由于缺乏外来资金承接澳门市场,加上空置的楼宇单位已达积水难消的地步,1993年7月起,建筑地产业又开始进入一个全面消化调整期。陷入低迷状态的楼市至今仍未走出困局。为了重新启动澳门的建筑地产业,政府于1996年推出三项措施以刺激市场,包括把1996年上半年逾期卖地溢价金利息源半,增加政府工程,推行协助澳门居民自购物业的贷款四厘利息补贴计划。此外,亦重新修订《投资居留法》,居留条件由原来不动产金额达200万澳门元减至100万澳门元,希望能吸引外资。
目前,澳门楼宇空置的问题仍没有得到缓解。许多地区成片整幢高楼空置,楼宇价格已接近成本价。空置单位过多给澳门经济带来了严重后果。但澳门地少人多的情况是决定澳门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因素,当市场供求大致平衡时,房地产市场又会向新的高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