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中国劳工在津巴布韦吃了野生乌龟,被当地警察逮捕后遣送回国;一家中国建筑公司宴请苏里南政要,在菜肴中却出现了牛肉,被认为“极不尊重”政要,差点儿失去了承接工程的机会……这些事件最终都归结到一个原因上:不熟悉当地文化。
不熟悉当地文化成对外企业短板
目前,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非常重视目标国的经济、法制和治安状况,不太重视当地的社会风俗、传统礼仪、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广荣认为:“中外文化各具特色,不熟悉当地文化往往导致纠纷,带来损失。”如今,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和并购活动日益频繁,不可避免地面临多元文化冲突的问题,管理者和海外从业者必须直面文化风险。“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时,面临价值观冲突、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问题已不容忽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这样说道。
“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一旦被放大、升级,缺少应对经验的中国企业往往会陷入舆论上的被动,进而造成经济损失。”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专家何明星告诉记者。他还表示,2004年~2011年,还有14家大型国有企业在海外发生了巨额亏损,累计亏损额达到950.5亿元人民币。这些能源工程受阻、并购失败、项目运营亏损的部分原因是:当地媒体掀起了批评中国企业的浪潮,将矛头指向环保、文化等方面,中国企业无法应对。
由于缺乏有效的准备,文化风险防控已成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和经营面临的主要难题。
文化预警应急机制缺失
我国一些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了文化风险防控问题,并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成效不大。
何明星建议,应尽早建立由专家、学者、媒体共同参与的文化舆论预警中心,为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文化支持。在信息服务层面,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咨询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外文化部门与中国海外投资部门的协调互动,改变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单打独斗的现状。“应鼓励在海外的中国新闻传媒集团,电视、广播企业以及民族语言网站,积极与海外投资企业进行互动,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文化、舆论支撑。”他说。
中国海外汉学中心主任张西平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与中国海外投资战略计划并行,如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大型海外文化机构,可以为中国海外投资企业提供文化信息服务。还有学者建议,企业“走出去”前应开展文化差异调查,为日后可能出现的文化摩擦作准备。
跨国文化培训亟待加强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没有智库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企业在承接跨国项目时,规避文化风险的办法主要有:在选拔项目经理时要求其具有跨国工作经历、对文化敏感等;聘用目标国人才,组建中西结合的工作团队;对外派员工进行跨国文化培训。
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几家大型企业设有培训机构,为员工提供跨文化培训课程。有专家表示,中国企业遭遇文化差异对项目实施很不利;但应认识到,文化碰撞将激发创意,或许会带来难得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