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集收藏保管、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非盈利事业机构,是传承历史文明的载体,也是传播现代文化的场所。纵观世界各地博物馆,其收藏之历史实物、场所之建筑形制、个性之文化表现、旅游之休闲功能,无不与城市的文化紧密相连。博物馆的发展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体现,更成为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从当初的筚路蓝缕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俱兴,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国家博物馆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壮大。自2007年开始,国家博物馆开始了历时4年的改扩建工程以及1年的试运行,并于2012年3月重新开馆。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改扩建工程收尾阶段走马上任,据他介绍,新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展览面积近7万平方米,设有展厅48个,拥有文物藏品数量约120万件,已经跻身于世界大馆的行列当中。“试运行期间我们开展了潘天寿、李可染和黄胄大型艺术展,同时做了3个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通过网络进行全面直播,这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也是没有先例的。2012年,我们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合作推出《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化遗产开发司联合举办《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云集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这也是共和国百年来文化价值最高的展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今年我们还将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合作。世界各国的大博物馆都希望把自己策划的经典展览拿到国博来展出,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国际地位。”
扬州市油灯博物馆
变革中的国家博物馆面临着新挑战
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第36届世界博物馆日上,各国专家学者就“处于世界变革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迪”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如何更好地展示文化与过去?如何鼓励参观者在变化中探索答案?未来的博物馆将如何定位?
这也是陈履生不断思考的问题,他坦言新馆开馆以后确实感受到了不少挑战。20世纪后期,全世界博物馆都面临着调整、转型、大发展的时期,不仅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有一些重要场馆的建设。对于国家博物馆来说,我们既有与世界各国博物馆的共通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地区,我们的专业、我们的功能教育、我们的安保以及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巨大的挑战。场馆面积增大之后,我们的观众也会增多,整个接待工作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为了让更多国外经典艺术品、历史文物到中国展出,让中国的公众能够不出国门就了解世界文化,国家博物馆加大了国际合作的步伐,而引进展览需要巨额资金来保证。比如《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的展览,保险费就达两亿多欧元,此外,每天运行这个展览也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挑战。
“能不能与国外合作好是一个问题,能不能展览好是一个问题,能不能保管好又是一个问题。”陈履生把国家博物馆比作一艘航空母舰,它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若干问题交织在一起,每个问题都可能制约它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在他看来,要把博物馆运行好,不仅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的问题。“一方面是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我们提出了‘四个立馆’方针,首先就是‘人才立馆’,没有人才是很难的;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加强国民教育,加强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让大家能够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的力量。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有人逛累了躺下睡觉或者把鞋脱下,这是非常尴尬的。所以我们的挑战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要想维护好国家博物馆的文化形象,维护好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有赖于各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单单依靠博物馆自身是难以实现的。”
私人博物馆是国立博物馆的有效补充
陈履生还是国内最早建立私人博物馆的馆主之一,他的油灯博物馆坐落于家乡江苏扬中市,从1998年到现在,藏品一直在增加。过去博物馆的藏品大多以明清两代民间油灯为主,而近四五年来,他的收藏重点已经转移到以汉唐为主的古代油灯上,这些古代油灯一个的价值就相当于过去几十个油灯的价值。2008年奥运会期间,他收藏的油灯甚至远赴台湾进行展出,200件造型各异、材质不同的油灯,引起了台湾民众的浓厚兴趣。
随着近些年收藏市场的兴起,国内私人博物馆也蔚然成风,据有关机构统计,仅去年一年,国内新建的私人博物馆就达到395个。而有人担心,在缺乏管理和其他经验的情况下,这些博物馆是否能持续到下一代。对此,陈履生有自己的看法,“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博物馆包括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都不是国立的,而是一个基金会,严格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私人的博物馆。所以并不在于是私立还是国立,不管是哪一种经济成分都有可能把这个博物馆建设好。只不过中国的私人博物馆是近20年的产物,相比西方300年的历史,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私人博物馆是对国立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补充,现在收藏界有很多高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们的收藏在某一个专项方面往往是国立博物馆或美术馆所不具有的。博物馆不在大小,而在于是否有独特性和专业性,是否能办出品位。“但这些私人博物馆的经营者多数是收藏家出身,对博物馆缺少基本的了解,很多私人博物馆没有对公众开放,因此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而只是私人收藏馆。我想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我们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完全脱离私人的层面,用基金会的制度来推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在博物馆的专业内涵方面,脱离了简单的收藏馆的发展定位的话,我想私人博物馆的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借博物馆之文化力量推动城市规划转型
城市文明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舒适、便利和机会,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扰和问题。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记忆消失、面貌趋同、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城市的发展不断地满足并刺激人们的物质需求,而精神上、心灵上的慰籍和憧憬却在不同程度地失落。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空间?我们究竟在追求怎样的生活?当人们试图以全新的、理性的眼光审视扑朔迷离的城市形态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化的视角。在此背景下, 人们对博物馆与地域文化生态、甚至全球文化生态的关系日益重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是借由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推动城市规划转型的著名案例。19世纪毕尔巴鄂由于出产铁矿而振兴,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传统工业的颓败,成为一座污水横流且废气弥漫的灰色工业城市。1991年,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作出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法兰克·盖瑞为毕尔巴鄂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提出建设博物馆来振兴城市时,确实遇到许多挑战,毕竟当时依然面对危机,这是用公共基金来投入的。然而6年后的事实证明,通过文化振兴来实现城市发展,其带来的效果远远超出当初的预料。1997年,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正式落成启用,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举世瞩目。世界建筑艺术界评价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如今,毕尔巴鄂已经成为欧洲经济发展,旅游休闲。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证明了博物馆有能力在工业时代的废墟上,重建一座面向未来的文化城市。
美国学者D·格鲁汉考克曾指出,城市规划与博物馆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重叠的领域。城市规划的某个转型时期,以及这些变化的一些轨迹,都会是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有趣借鉴。鉴于城市规划的方方面面都在从它传统的学科界限发展开来,加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这就使得城市博物馆有可能与城市规划产生更有创造性和更加正式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