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司快报
媒体聚焦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一场伦理与建筑的对话 未来医院穿越生死的建筑

点击数:5899  时间:2012/9/26 14:18:12

  建筑不能降格为仅具有美学感受或技术构造的结合体,而应该是“在当下一种可被完美诠释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能被我们永恒追求的道德关怀”。——卡斯腾·哈里斯

  这里是我们的起点,因为我们诞生于此;这里是我们的终点,因为我们回归于此。从开始到结束,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关联。当我们需要它时,它给我们肉体和精神上的慰藉。当我们不需要它时,它在背后默默地守护着我们。这里就是医院。

  从生命诞生到回归天堂,这类在特定条件下满足我们需求的功能性建筑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特殊性。不仅是因为它的交通流线错综复杂,它的功能组织环环相扣;也不仅是因为其使用者包括建筑本身的主人公的同时也包括众多的参与者;而是因为在所有的建筑类型中,只有它具备这一独一无二的视角,能够见证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着的不同关系。由于自身功能与结构的特殊性,医院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物相比更需要舒适而温馨的环境以给人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保障。

  201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伦理中心”)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的土建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的学子们发起了首届“中国未来城市设计大赛”项目,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弊端探寻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模式。时隔两年后的“第二届中国未来城市设计大赛”创造性地选择了“肿瘤医院”这个话题,要求学生针对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人的关系问题,思考在未来城市中新型的场地与人的和谐关系的具体体现模式。对此,伦理中心秘书长、副主任罗世范(Stephan Rothlin)博士解释说:“只要我们谈到医院这个话题,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疏离感,甚至让人避之不及、望而生畏。在癌症越来越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的今天,肿瘤医院的设计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因为这其中包含很多伦理上问题:自己如何面对死亡?面对亲人的死亡,自己又该怎么办?如何去善待、敬畏和尊重生命?我们怎样去体验这个特殊环境下的空间?基于此,我们希望未来的建筑师、设计师们能够通过合理的场地规划与布局,设计一个新型的体验场所来改善医院与周边社区的关系,体现出现代城市对个人的关怀。”

\
罗世范

  建筑的伦理功能:人的体验与道德关怀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伦理是几千年来社会秩序得以维系的主要因素。“伦”指的是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相处的道德规范,“理”则是指处理事务的方法和规则,可以说“伦”、“理”二字囊括了人世间一切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建筑,作为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自然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伦理的功能:对于家庭,在两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建筑明显地表现出家庭内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理念;对于自然,中国人始终追求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社会,它主要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团体、自己与社会之间的以和谐相处为原则的社交规则。

  中国的建筑在前进和演化的过程中深受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布局和单体建筑的规模、体量、色彩、样式及装饰中均有体现。

  最能体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筑物莫过于四合院,在中国各地的多种类型的建筑中又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通常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对外界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其建筑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尊卑等级思想以及阴阳五行学说。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讲究尺度与空间,中轴对称,房舍、院落在整齐中见变化,于简朴中显幽雅,其形制和规模受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逻辑思维轨迹,即把建筑首先理解为协调道德和人伦的各种关系、建立合理社会秩序的工具。

  作为“未来城市设计大赛”的倡导者,来自瑞士的罗世范博士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最具典型的莫过于他所极为推崇的北京四合院。而当我们走进他的书房,室内那些厚重含蓄的仿古家具、墙壁上所悬挂的书法作品,无不散发出浓郁的中式特色。

  自从1998年来到北京,罗世范博士先后在多所大学教授国际商业伦理课程。他告诉我们,现在很多西方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很感兴趣。与此同时,中国一些知识分子也在开始回顾历史,希望能够找回古圣先贤所布下的信仰,以让人们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对抗腐败和冷漠。如今,越来越多的支持者相信,通过传授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先贤事迹及其思想,能够填补我们由于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道德真空。

  对于参加竞赛的同学们,罗世范博士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他们在吸收国外先进建筑思潮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从博大精深而富于底蕴的中国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正如一句老话所讲,任何事物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能是世界的。

  经济伦理教育:一场自下而上的文艺复兴

  经济伦理,是在经济行为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经济伦理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食品安全、劳工权益、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消费者权益、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

  自从2001年安然爆出假账丑闻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企业之后,又有施乐、世界通信、花旗银行等相继出现一系列严重的企业丑闻,而这些事件均因为经济伦理缺失引起,这也促使全球间国际企业开始注重伦理道德的建设。

  遗憾的是,当前,在拥有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国,大多数人对经济伦理仍然持漠视态度,把伦理道德看做是游离于决策管理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的可有可无的赘物,甚至有些人将此理解为是一种外部强加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就导致了假冒仿制、欺诈行骗、商业贿赂等问题大量的发生。经济伦理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当下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伦理建设都与其所在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和联系,并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仍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例如广为人知的商业格言:‘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在先。’忠于诚信不仅能使企业内部人际交往更加长久和谐,而且能使企业之间的合作更为持久深入。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这一道德准则贯彻得并不好。在今天的经济活动中,讲究效率和效益而不讲信用的商贾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在西方国家已是共识。”同时,罗博士还强调“我们在大学生学务中开展了一系列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在16岁至22岁的年轻人中推广经济伦理观念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未来经济社会的生力军和领导力量,未来城市将因他们而改变。”

  而经济伦理中“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理念恰恰与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绿色建筑观念一脉相承。未来城市应该成为更加以人为本,注重伦理,合理优化配置各种资源的巨大社区,建筑设计师是未来城市的缔造者,罗博士认为培养设计师们以将社会的责任负为己任,应从他们的学生时代开始,“未来城市设计大赛”就是基于这种理念应运而生。

  未来城市的发展:一场旷日持久的博弈

  1938年,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沃斯发表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一文,该论文被认为是城市社会学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他指出:都市生活的特征来源于城市的规模、密度和异质性,即城市的生活特征是由城市空间的特征所决定的。

  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中心,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城市化在带来经济发展、都市繁荣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生活中“疏离感”的强化。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疏离感”是一种没有归属性的感觉,当没有人关心你发生了什么事,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城市也变成了一个冰冷的存在。

  本世纪初,美国曾发起过一场逃离城市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报道,自2000年至2005年间,共有160万人口从美国大都市迁居到小城市工作生活。他们厌倦了大城市的喧嚣浮华,空气清新、治安稳定、交通方便、房价低廉是小城市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在这里,重新发现家庭生活的乐趣才是最基本的生活价值。由此看来,近年来中国白领呼声甚高的“逃离”北上广趋向,在美国早有先例。

  过去20余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确实给类似北京这样的城市带来一系列挑战,旧基础和新要求之间如何协调平衡,文化、经济、科技、社区和城乡之间如何和谐共融,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动态博弈。

  引导大学生关注如何在未来城市的设计理念中融入可持续发展因素和人文思考等问题,为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正是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发起“中国未来城市设计大赛”的初衷。2010年的首届大赛就吸引了全国70多所大学将近200个学生团体参加。

  对于本届大赛的作品质量,罗博士评价颇高:“很多的设计中充满着伦理关怀:例如设计中增加了祈祷室、送别室和聊天室,让病人及其家人能感受到他人的关爱和生命被尊重的过程;在多个方案中设计了连通的阳台和阶梯状的庭院,供病人自由交流;提供了更多有助于治疗和学习的场所,让病人不仅仅感受到家的温暖,还能享受到社会的呵护;此外还有无障碍设计、随处可见的扶手,让人们不再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而更多体现为人与环境的接触和融入。它不是一堆高高在上的冰冷的混凝土,而是可以触及和用心灵去感知的大家庭。”

  “除了中国未来城市设计大赛外,我们也组织了一系列其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活动,例如和渣打银行合作的关注中国艾滋病状况和艾滋病人的公益活动,还有我们自己举办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夏令营,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参与这些活动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的各个专业。看到这些参加活动的学生们,我既高兴又感动,因为当这些年轻人在一起分享对疾病、对死亡、对尊严的看法时,他们就已经真正地开始思考生活和伦理之间的问题了。”

             
 

版权所有@ 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56号大地建设大厦
电 话:025-83312041(总机) 025-85393665(预制构件、新型建材业务咨询) 传 真:025-83318660
苏ICP备11033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