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公司快报
媒体聚焦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中国传统建筑显示的绿色智慧

点击数:5958  时间:2011/3/24 16:07:49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阮仪三 
 
      简介: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笔者感触很多。中国的古建筑,特别主张天人合一,是要用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

  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笔者感触很多。中国的古建筑,特别主张天人合一,是要用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

  木结构的妙用

  中国的木结构体系,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能防震。像应县的木塔、辽代的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结构。独乐寺观音阁经过8次大地震岿然不动,经过近1000年来的压缩,底层部分所有的斗拱都已经压扁了,但整个形式没有变,笔者认为,只有中国的木构体系才能承受这种情况。

  历史上还记载,嘉庆18年发生了关西大地震,一直影响到北京,那时没有地震级别一说,但估计也有七级以上。故宫的整个太和殿都晃动了,上面有一块碑掉落下来,但整个殿没受到损害,雍和宫柱子发生了移位,但整个房子并没有坍塌。

  所以说,中国木构体系非但形成了华丽的建筑物,解决了人民居住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外来的地震冲击。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这种木构体系呵护了中国几千年。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也见证了木结构的抗震能力。四川广元地区的昭化古城曾在2005年邀请笔者进行规划设计。这个古城很漂亮、很完整,整个城镇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木结构体系,尽管原始建筑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乱七八糟的钢筋结构房屋也建了不少,但我坚持要按原来的木结构风貌进行修复,2007年底古城主要的老街修复完成。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我们发现,和丽江古城一样,凡是经过修复的房子一点事没有,虽然瓦片掉下来了,但整个建筑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那些还没有修复的建筑,大多坍塌了。

  事实上,我国古代建筑的智慧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模仿生态的形式来创造建筑,这是最绿色的建筑。而我们现在的主要建筑结构是从西方引入的,这种框架结构形式类似筒中筒,中间奠基井是完整的结构体系,外部再把建筑物整体包起来,其间有很好的梁板连接,而且是刚性的连接。

  这种结构形式不同于我国传统木结构形式,当然它也能抗震,但其抗震的理念与传统结构的理念大不相同。中国传统建筑的抗震理念是“逆来顺受”、“以柔克刚”,西方的理念则是“以刚克刚”。尽管现在我们很少将木材用于建筑了,但笔者认为,用不用木材是一回事,传统木构体系传达的这些理念应该得到更多的接受与传承。

      天井与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体来看,传统建筑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多有琉璃瓦的顶、木柱子,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类是民居,这类建筑富含变化,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的“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的“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的“土楼”,广东的“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等等,形式各样。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的设计,而天井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为什么要有天井?中国传统住宅的建筑理念以“合家团聚”为居住特点,同时,房子围起来,安全、保暖、遮阳、避雨,因此,汉字“家”的最上面便像一个“屋顶”,只有这样才能有吃有喝,有家庭财富的基本所在地。

  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进来,于是,便用天井,与天地相连。这反映出的需求,实际上与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关。

  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方建筑不一样,中国的房子屋顶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天井的形式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土楼围在一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中间有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个天井是“大天井”。而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它有着强烈的中国形式,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中间是客厅,中部有天井。这些不同的形式,都反应出同一个“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很多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现在的房屋都配备空调暖气,而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这种老房子,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便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的典型特征。而这些自然、实用的功能,都是现代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古人优秀的智慧,不能都被抛弃,也不能只模仿西方的样式。

  (作者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版权所有@ 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地 址: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56号大地建设大厦
电 话:025-83312041(总机) 025-85393665(预制构件、新型建材业务咨询) 传 真:025-83318660
苏ICP备110335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