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是人类最早,最大量,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也是人类最原始又是
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类型。民居作为建筑的主体,其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其在权利与知识的再分配中,都体现着民居的各种现实状况,此外,层级和方言也都成为了民居建筑的独特的核心元素。
主体:在个体与群体之间
对居民而言,主体性的意义大多只是使用权。不同居民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可能稀薄到不存在。当生活条件提高了,个体需求的差别会浮现,也可能加大而反映在住居的空间内容中。当条件更好时,纵容个体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其空间形式是深层欲望的投射。欲望的原型则常在童年的潜意识中育成。
主体性的萎缩与膨胀,不单纯只是内在的条件函数,也与外在的文化规范对应。文化是群体的产物,有时宽松,有时紧迫。主体性是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选择权力,也是自由行动的权力。在绝对的个体与绝对的集体两端,都是不自由的,无从选择。主体只成了没实质内涵的空洞名词。民居是个过程,民居中涉及的主体议题,不在个体之中,也不在群体之中,而在两者之间。
权力与知识的再分配
昔时造园,云:“七分主人三分匠”。意指营造上的心智和技术上的分工与分配原则。主人的比重反映主体的强度。因此可以想见,有完全自理与自造的民居,当然,也有由建筑师完全代理,由营造商完全代工的民居。
上个世纪的西方世界,为了满足重建的大量需求,而发展能大量生产的房屋预铸系统,因此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构件,也因此得建立标准化的空间,最后得研究标准化的居住单元,乃至于标准家庭。
在系统房屋的高峰期,西方同时出现反向的社会批判,民众参与是个关键词,如利刃般穿透政治、都市计划及建筑专业的意识核心,一如人民专政的劲道。不分东西,建筑师在传统中建立的权力被迫下放,甚至专业知识也得自废武功,重新学习。
启于荷兰的开放建筑代表了上世纪60年代意识形态转变下的一个新方向,其中却包含了许多民居久远的老智能。在巩固居民主体性的前提下,如何延续系统房屋的效能成了技术上的新挑战,也引发了设计方法上的新课题,同时浮现出从大量而少样的制造观念走向少量而多样的市场局面。
层级
开放建筑的核心观念就是层级。自然界有层级的现象,人造环境更显现出层级的构造。层级是种垂直关系,在空间中以领域形式出现:房间在房屋中,房屋在聚落中,聚落在区域中。在实体上,层级会呈现辖制关系:下层级的元素得依附上层级,但较自由;上层级的元素有辖制能力,但较不自由。二者适当切割,才能存同求异。房屋的骨架若是上层结构,内部的房间就是填充体。因为较为自由,所以能符合个体不同的需求,也能适应日后需求的变化。民居才得以是个活体,而非尸体。
方言
隈研吾认为他的老师内田祥哉将日本的现代建筑从沉溺在混凝土板的蛮横中拯救出来,并称他代表着建筑的民主。内田是日本开放建筑的核心人物,也是系统房屋的专家。他碎化了浇灌塑造一体成型的建筑,即使是钢筋混凝土也应该像传统的砖头、木头般成为独立的元素。建筑应该是构成的艺术,如同音乐,如同文章。
建筑是种语言,或值得成为词言,便应当创造有意义的构筑词汇,将它交给人民,让人民用它来描绘地方的风貌,来抒发个人的情感。语言是集体的,而写作则是个体的。在写作中,语言逐渐丰富。不同的写作,丰富了地方风貌。民居就是大地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