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独家获悉,住建部正在组织编制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整体规划,并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住宅产业化政策出台十多年来,虽有一定的进步,但发展缓慢也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就是缺少一个整体的统筹,零零散散,”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开彦看来,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稳步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不过,开彦亦提醒,标准化是住宅产业化推进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产业化的前提。
本报记者亦了解,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正式启动,由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编撰。
解决住宅质量问题的关键
7月2日,住建部改革发展司司长倪虹、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一行9人到北京市调研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工作,期间特别参观了北京京投万科新里程产业化住宅项目现场,并听取了万科有关推进住宅产业化等相关情况的汇报。
据悉,万科是最早探索住宅产业化的房企,截至2012年底,万科累计交付工厂化住宅701万平米,2012年新开工住宅工业化面积272.29万平米,占比为18.5%,其中京投万科新里程是万科在北京四个住宅产业化的试点项目之一。
万科集团副总裁周俊庭亦公开表态称,解决房屋的质量问题是万科推广工业化的最终目的,“通过监管是不可能确保房屋质量的,工业化造房才是解决质量弊端最直接、最彻底的方法。”除了确保建筑质量,上述万科内部人士进一步介绍,相比传统施工,实践证明,工业化技术的应用可减少木材用量87%、节约水用63%、减少建筑垃圾91%、节省能耗20%。
“住宅产业化在确保质量、节约资源等多个方面成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开彦表示,但在政策、供应链等多方面的原因制约下,房企参与的积极性不大,目前试行住宅产业化的房企数量并不多。
“住宅产业化要求整个行业都实现产业化,包括技术进步、标准完善以及整个部品的生产、采购、以及后期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产业化,”开彦表示,万科的住宅产业化的探索之路值得肯定,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应该看到,依靠企业之力去实现整个整个建筑行业的产业化是不可行的,需要谋划整体布局。
标准化体系的完善
本报记者亦获悉,住建部正在组织编制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整体规划,并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开彦看来,从整体和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将实质上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不过,开彦亦提醒,住宅产业化推进的前提在于标准化体系的建立。
北京阳光100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范小冲亦认为,没有标准,必然导致偷工减料,移花接木;没有标准,政府的监管也无法落地。
在调研中,倪虹司长亦要求,要高起点完善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相关技术标准,发挥标准先导作用。
本报记者亦了解,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的正式启动,由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编撰。
除此之外,原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副主任童悦仲表示,住宅产业化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制度和激励机制,综合运用财政、税务、土地等经济调控手段,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住宅产业结构和住宅消费结构,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市场化自主发展的态势。
倪虹亦在调研中要求,加大政策扶植力度,推动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工业化基地建设,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发展,整合行业资源,培育实施主体,确保生产能力适应工业化建筑建设需要。
除此之外,倪虹亦表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地方对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财政激励、税收、企业资质等促进政策,大力扶持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设计、施工、安装、生产、咨询、物流、运营管理等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