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宿迁8月8日电(朱殿平)头枕骆马湖、脚偎洪泽湖,腰缠大运河、古黄河两条“玉带”,这便是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宿迁。多年来,围绕建市之初确立的“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的苏北新兴中心城市目标,宿迁最近正在打造“生态宿迁、宜居家园”的城市品牌,突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
生态建设成宿迁品牌
宿迁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也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两湖”(洪泽湖、骆马湖)、“两河”(古黄河、运河)的地级市,宿迁还是著名的“杨树之乡”、“水产之乡”、“名酒之乡”、“花卉之乡”和“蚕茧之乡”。但在建市之初,宿迁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人居环境也相对较差。
经常往来于南京与宿迁之间的赵先生回忆,以往从高速出口驶出,两边多是低矮破旧的老房子,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高大挺拔的乔木,道路也变得宽敞整洁。“现在城区里很多道路都变成了双向六车道,开车非常顺畅。而且道路非常整洁,见不到任何垃圾杂物。宿迁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宿迁的街头,坐上三轮电动车,问起司机师傅生活在宿迁的感受,一句话概括了全部要义:“宿迁的环境很好。”环境,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提到宿迁时说出的第一个关键词。
宿迁的环境特色在水、在林、在生态,生态是宿迁的品牌。宿迁市的滨湖公园园林绿化建设曾荣获“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据了解,截至2012年底,宿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已达2893公顷,绿地面积达2671公顷,公园绿地达703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1.33%,绿地率提升到38.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到12.54平方米。“这样的指标已超过国家园林的标准,绿地率也由全省排名第10位上升到第7位。我们将保证宿迁的城市居民‘300米近绿、500米近园’。”宿迁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副局长张德顺告诉记者。
民生建设让宿迁更宜居
除了生态环境的“大”变化,宿迁居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很多“小”变化。在1996年建市之初,宿迁老城区居民住房面积偏小,不仅居住环境比较差,设施也大多陈旧老化。但宿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刘加利介绍,自2013年以来,该市正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园林绿化、‘两场一街一中心’、污水管网、燃气设施、公交站场等六项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为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舒适便利的生活”。
据了解,今年宿迁市共计划五个老小区的改造试点,聚龙小区是这五个老小区的一个。现在的聚龙小区,不少墙体的外立面已经粉刷出新。除此之外,包括停车位改造整治、雨污管网改造整治、环卫设施改造整治、绿化改造整治等十项改造项目正在推进。既是住户又是商铺业主的朱先才在聚龙小区已经住了13个年头,谈到小区改造对生活的影响他感触颇深:“以往小区的很多老旧设施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雨季淹水什么的很让人头疼。我们对小区的翻新工作表示全力支持。”
除了老旧小区整治,宿迁还引进了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宿迁城区内每日产生的750吨生活垃圾都会运到这里集中处理,一年下来,通过处理这些生活垃圾可发电7200万千瓦时,可供6.4万个家庭使用。
数据显示,2012年底,宿迁城市公共供水覆盖率就达到了96.27%,城市燃气普及率为99.82%。同时,宿迁也在积极推进居民精神生活的改善,比如加大了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力度,在城区新建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横店影视城等设施。
“宿迁一直坚持的就是‘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形象提升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在优化,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在逐步提高。这就是宿迁人在努力打造的‘生态宿迁,宜居家园’”。刘加利表示。
2013年8月8日《人民网江苏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