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烧饼田、油条沟、碟子塘、蚯蚓路”,变成了道路平坦、大棚成排的高效良田,放眼望去,乡村处处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这是记者日前在我市率先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的试点镇街看到的情景。
土地综合整治是南京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今年“十大重点难点工作”之一。按照计划,今年全市实施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规模将达到45万亩,3年整治总规模将达到100万亩以上。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市各区有序推进,截至7月底,全市已有365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完成立项,项目总规模达44.3万亩;28.1万亩土地综合整治完成工程招投标,正在组织实施;18.6万亩土地综合整治率先达到竣工要求。
创新“全流程”
“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由各个节点、各个环节通力合作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全流程’精心组织、创新理念和措施、严格督查。”市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专门下发了《2013年度南京市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任务分解方案》;市领导与各区区长签订了《2013年耕地保护与土地综合整治目标责任状》,将全市45万亩土地综合整治建设任务分工明确到位,责任落实到人。
同时,我市进一步规范了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路径,特别是围绕资金运作、农民权益保护等核心环节连出新招——扶持搭建区、镇街两级整治平台,允许整治项目投资主体直接参与建新区土地开发;鼓励农民自主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多渠道实现建新指标价值化、整治收益最大化;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实物和指标市场化配置,明确新增房地产开发用地原则上必须使用整治建新指标,落实出让收益返补机制;制定规费减免具体办法,精简管理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给予搬迁农民多种出路选择,强化农民长远生计保障等,为土地综合整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为保障“全流程”中的各项工作按期开展,我市还不断加大对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督促指导和考核检查,建立了定期督办的工作推进机制,严格执行土地综合整治月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促落实督办制度。从4月初至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前后三轮逐一赴六郊区开展现场督查与帮办工作。市国土局两次组织开展政策培训,编印下发《土地整治政策汇编》及《土地整治政策50问》,使相关人员熟悉土地整治政策。
打赢“攻坚战”
目前,全市45万亩土地综合整治任务已在雨花台、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和高淳等涉农郊区全面展开,10大类型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都已启动。
为打赢土地综合整治“攻坚战”,各部门无缝对接——农工部门全力推进统筹城乡镇街试点、土地整治和新社区建设;国土部门加强了项目管理与业务指导;财政部门筹集专项资金10亿元;规划部门统筹规划试点镇街、美丽乡村建设蓝图;住建部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与新市镇、新社区建设;社保部门建立全方位保障体系,促进农业人员有序转移;区、镇两级政府全力组织实施各类项目,确保完成土地综合整治任务。
试点镇街是重中之重。为搞好先试先行,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江宁区谷里街道、横溪街道、麒麟街道,浦口区星甸镇、桥林街道,六合区竹镇镇、金牛湖街道,栖霞区靖安街道、溧水区白马镇、高淳区东坝镇10个镇街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街,今年试点镇街承担的土地整治任务就达20万亩,超过整体任务量40%。
群众认可是前提。在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各区始终坚持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收益权。按照市政府确定的年度任务与月度实施计划,目前全市各区正有序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各类项目进展情况详见附表)。
“五得”惠民生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通过近年来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民得实惠、耕地得增加、产业得集聚、生态得提升、发展得空间”的综合成效,已在全市范围内初步显现。
“农民得实惠”不是一句套话。让我们通过数据来看看竹镇项目区农民获得的“实惠”。首先是住房改善。新建的农民安置房总建筑面积为60万平方米。所有项目完工后,项目区农民将从原来的人均居住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旧瓦房,全部搬迁到人均面积47平方米的宽敞明亮新楼房。其次是收入增加。以前这几个村的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田地的传统农产品收入,每年人均不到3000元。土地综合整治后,通过土地流转、进入农业企业打工,目前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
“耕地得增加”也不是一句空话。各区通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把零散的农村居民点合理归并复垦、对废弃工矿进行复垦,以及零散沟渠、道路、坑塘等土地进行整理,优化了土地利用,打造了高标准良田,提高了耕地质量。
“产业得集聚”不是一句假话。土地综合整治后通过流转推动了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转变。南京白马农业科技园,规划总面积为40平方公里,2011年1月被科技部命名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目前入驻农业龙头企业也已近20家,参与园区建设的农民达6000多户。园区内现已建成万亩有机农业基地、3万亩黑莓和蓝莓基地、万亩绿茶基地及食用菌基地,形成了黑莓蓝莓、茶叶、有机蔬菜、食用菌等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生态得提升”不是一句梦话。我市在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五区规划实施了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把土地整治与农业现代化工程、农民集中区建设、农田水利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有机统筹起来。其中,江宁打造的“五朵金花(生态旅游村)”去年经营收入突破1亿元,农家乐经营户月收入约4万元,户均月利润约为1.5万元,并带动近千人就业。高淳的桠溪“生态之旅”项目,区域内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农民经济收人主要来自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高淳还被国际慢城联盟选定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国际慢城联盟已同意在当地设立“慢城中国总部”。
“发展得空间”不是一句大话。我市把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结合,在整治区全面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既保证了农民宅基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也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足了空间。指标富余部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将空间布局优化调整到城镇、开发园区等土地效益更大的地区。
在南京郊外的土地上,现代化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