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顺利通过省政府审议和省人大一审,江苏成为全国率先为绿色建筑立法的省份。今年1月1日,《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正式实施,江苏所有城镇新建建筑都有了统一的“绿色标准”。行政推动、政策扶持、制度保障、技术支撑等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江苏用立法筑就了建筑发展“绿色梦。
规模化发展政策当“后盾”
如果说绿色意味着生命,那么绿色建筑就象征着对节能、环保、健康、低碳等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顾小平介绍,目前,江苏绿色建筑数量位居全国之首,约占全国总量的1/4。而在省内,盐城市的绿色建筑推广成绩又尤为突出。
据省住建厅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盐城市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项目30个,在全省名列第二;建成绿色建筑面积236.2万平方米,列苏中、苏北地区第一。从传统建筑到节能建筑再发展到绿色建筑,在推进建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好政策引领是盐城绿色建筑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此,盐城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盐城市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超过100项,全市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超过50%。用具体的量化标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是节能建筑的升级版,因此,我们在提升节能标准的同时,还大量注入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新的元素,重视技术政策的先导作用。”盐城市城乡建设局科研设计处处长耿一鸣说。
弯道赶超,后来居上。近年来,盐城积极引进省内外绿色建筑新技术,在盐城备案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成果达162项,自主培育申报获省认定的科技成果34项。从2013年4月1日起,盐城市所有新建建筑均能达到绿色建筑一星以上标准,率先于全省实现了绿色目标。
资金给力成就“绿色成绩单”
绿色建筑是新兴事物,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之外,更需要资金的投入。
对此,江苏未雨绸缪。早在2008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级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专门用于鼓励支持省内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绿色建筑示范推广。
7年来,专项引导资金持续引领着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2010年,对建成使用的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给予配套奖励,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给予资金支持;2013年,率先支持全省绿色建筑示范市(区、县)创建及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区域集成示范;2014年,资金投入又增加了既有建筑改造示范区(市、县)等新内容。据顾小平介绍,目前,江苏共获批各类省级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项目628项,补助财政资金15.66亿元。
不仅如此,无锡、苏州、南京等市还相继出台了当地的绿色建筑资金奖励方案。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大大提高了各单位主动实施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以点带面绘就“一片绿”
“国家级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国家绿色生态城区”、“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位于无锡南部的太湖新城用四年时间交出了如上答卷。
从低碳生态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规划、绿色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入手,太湖新城从建设之初就提出了具体的细化指标和技术措施,在规划中明确低碳生态要求,城市空间复合利用、绿色交通、城市综合管廊、节水型城市、城市绿色照明、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绿色标准在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据无锡市建设局总师办黄伟祥介绍,太湖新城的建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2010~2014年期间,通过太湖新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带动了该市绿色建筑发展,累计开工绿色建筑项目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建成约200万平方米。
将绿色建筑从建筑单体拓展到城乡建设管理全行业、全领域,这是“江苏实践”的做法。除太湖新城之外,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南京河西新城、苏州工业园区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城,不断书写着江苏城镇建筑的绿色梦。
“目前,江苏已形成了单体项目示范和区域化集成示范、单一技术示范和多种技术综合示范的示范特色,点面结合,建成了一批优秀的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为未来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建筑、生态城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操作的建设发展新模式。”顾小平说。
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睿
2015年3月24日《江苏经济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