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近年来,广东省惠州市委、市政府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智慧发展、包容发展和人本发展理念,走文明、宜居、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功能不断完善。在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惠州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惠民 以人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惠州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惠民之州和争进珠三角第二梯队等目标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先行先试,积极破解难题,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在户籍制度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效。
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放宽城镇入户条件。按照“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工作目标,起草了《惠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规定》。全市户籍登记入户实行条件准入制,鼓励有合法固定住所、有合法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定居落户,逐步实现居民本地化;全市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惠州市居民户口”;进一步放宽各类人才、直系亲属投靠、投资置业和具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入户条件,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鼓励有稳定就业和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口定居落户。
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建立县(区)横向转移支付机制。设立市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项统筹资金,由各县(区)按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3%安排专项资金上解到市级统筹。主要用于向各县(区)的横向转移支付,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项目。建立“一体化”服务供给机制,实行“巡医、巡教”等制度,促进优质公共资源跨区域流动。城乡居民健康管理、儿童预防接种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合并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公办学位向外来工子女开放,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中考与户籍学生同等录取条件、同等缴费标准。在本市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居民医保范围,与户籍居民享受同等的财政补助和医保待遇。
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有序引导人口迁移。完善了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城镇就业形势继续保持稳定。惠州市把城镇就业扶持政策向农村和跨县(区)就业人员延伸,在社保岗位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临时生活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孵化补贴等方面将享受对象延伸到符合有关条件的本市农村务工人员和市内跨县(区)就业人员,并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多措并举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按照“双转移”和区域劳动力转移规划的要求,完善市、县、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四级网络”,初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家门口”就可办理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关系调处等服务。
提质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加快城市扩容提质
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惠州市不断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在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立健全市域空间全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在规划引领下,惠州市实施“一城三组团”南向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石化基地建设为契机,以南部地区为重点,推动全市城镇化进程,重点建设惠阳(含大亚湾)海港工业组团,拓展完善惠城组团和仲恺组团,并逐步加强东部惠东县城、西部博罗县城的次中心城市建设,通过南部地区城镇的发展,带动促进东、北部城镇的发展,促进全市可持续发展。随着惠城、惠阳、大亚湾、仲恺城市中心区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三横三纵城镇发展轴的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科学推进新区建设,拓展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惠州市中心城区有惠城、惠阳—大亚湾、仲恺3个组团,组团之间通过主干道、景观林带连接。2014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292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了48平方公里,年均增加超过10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惠州环大亚湾新区。规划区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包含惠阳区、大亚湾开发区及惠东8个乡镇。以高铁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引领环大亚湾新区打造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一轴一带”,建设功能互补、产城融合的“八大片区”,并进一步带动全市域形成以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网络化”城镇发展格局。预计到2020年,环大亚湾新区建成区面积将达到265平方公里,再造一个惠州。
规划建设潼湖生态智慧区。智慧区依托仲恺国家级高新区产业优势和潼湖湿地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总面积约128平方公里,包括仲恺高新区潼湖、潼侨、沥林三镇及陈江街道的一部分。初步的战略定位就是作为惠州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推动“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变,成为引领惠州产业高端发展的新引擎。
推进县城和中小城镇扩容提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惠东县城、博罗县城将逐步成为市区发展的“第四组团”和“第五组团”,龙门县城要向东南扩展,逐步发展为城市“第六组团”。进一步增强县城的要素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产业支撑、富有地域特色、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小城镇,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局面,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建绿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塑造美丽惠州城镇建设品质,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近年来,惠州市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抓手,科学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家生态市创建稳步推进。积极推进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组织编制了《惠州市环境保护规划(2007-2020年)》、《惠州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惠州市一级空间管治区规划》、《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等规划,严格区域环境功能区划。全面推进生态示范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镇6个,省级生态镇3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示范村10个,省级生态示范园2个,市级生态示范村737个,市级生态示范园1个。
城市增绿建设工作成果显著。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三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一是实施生态景观林带工程。目前惠州市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里程447.4公里,完成广惠高速、东江公园沿江等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二是实施森林碳汇工程。三是实施森林进城围城工程。至2014年底,全市共建立26个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43处森林公园。近年来惠州市累计实施公园、绿地项目270多项,新增城市公共绿地面积207万平方米,改造公共绿地30万平方米,2014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2平方米。惠州市森林总量不断增加,布局渐趋合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14年9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广东省获此殊荣的首个地级市。
绿道网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可达性得到提高。目前惠州市共建成省立绿道334.5公里,建成省立驿站40个,完成省立绿道重点展示段建设61.4公里,改建10个绿道“兴奋点”,完成280.8公里长的城市绿道建设。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开展。编制实施了《惠州市淡水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和《潼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2010-2020)》,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完成了“两河”流域阶段性整治任务,并按照“防洪排涝、截污治污、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的治水理念,逐步完成市区14条主要河涌的水环境治理任务,首个河涌整治项目金山河水清岸绿工程获得201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时,打造城市滨水景观带。经过15年的整治建设,市区“两江四岸”人文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已初步建设成为惠州市优美的城市风景线。根据相关整治规划,惠州市先后建成了下埔滨江公园、东江公园、金山湖公园(一期)、江北望江公园等,“两江四岸”景观得到美化。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传统村落申报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开展。博罗县龙华镇旭日村等7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龙门县永汉镇鹤湖围村、龙华镇功武村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开展实施美丽乡村“清洁先行”、“清水治污”、“绿满家园”三大行动。全市共建成镇级生活垃圾转运站94个、农村垃圾收集点1.2万个,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处理“一县一场”、转运“一镇一站”、收集“一村一点”,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全面完成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年度建设任务。全市共建成142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设施。
转自《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