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发布《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里,建材新兴产业被提上主导位置。作为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将新兴产业定位为对建材业全局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知识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物质资源消耗少、低碳无污染,开发潜能大的后发产业。其中包括: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已经涵盖的建材新兴产业;建材工业三大领域中已经形成的新兴产业或原有产品经过创新提升后性能、功能改变产生新的效能,能延伸与扩展到其他领域且具有带动作用的功能新型的产业;建材传统产业中经融入新技术与智能技术后,使用范围和使用价值扩展与提升,具有替代功能的新型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对国家经济、科技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新工艺、新装备及共性关键技术和能够填补空白开拓新领域的新兴产业。
比例高于全行业3~5个百分点
具体分为七大领域,即: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非金属矿及制品业新兴产业、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及与墙体材料配套的绿色装饰装修材料产业、传统建材提升性能功能后延伸至其他工业领域的建材新兴产业,并将其列为重点支持范围。
据了解,我国传统建材产品需求总量已饱和,无法适应建筑和住宅产品的功能和品质提升,尤其是住宅供给结构发生变化后,市场对传统建材产品的需求量减弱。专家认为,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对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提升,拓展产业链、增加新需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一位负责人表示,在建材行业推广新兴产业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多年来的结构调整与转型,为建材行业发展新兴产业、深加工与制品业、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奠定了技术基础,因此,“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每年发展的比例将高于整个建材工业3~5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业内人士认为,建材新兴产业应具备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技术在国际国内领先并已基本成熟,超出原有技术和产品的功能和作用,代表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产品高端、质量优良、功能稳定,且有提升扩展功能的潜力,具有带动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资源能源消耗低、效率高,具有高附加值,低碳绿色并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四是能带动本产业和相关产业、相关领域的兴起,能提升建材整体产业结构和促进技术进步。
能够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
目前,建材新兴产业的主要领域既包括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材产业与产品,也包括已有的传统建材产业融入新技术形成新功能的各种新型材料等。
更重要的是,发展新兴建材产业,是解决产能严重过剩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全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发展严重。特别是在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新建水泥生产线440条,增加产能5.7亿吨。这些新增产能能不能发挥有效作用,能不能将过剩产能真正压下去,是“十三五”建材行业一场生死攸关的硬仗。“用新兴建材加强有效供应,补行业短板,发展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高端化需求的产品,迫在眉睫。”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那位负责人称。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采购平台一位采购专家认为,目前建材业的市场新需求,主要应围绕建筑工业化、装配化、集成化,发展高强、轻质、绿色、保温、节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功能融合的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应用于复合夹芯墙板的超轻质泡沫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加快发展轻质高强保温的纸面石膏板等建筑用各种板材;引导发展低导热高强度发泡陶瓷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等高质量的墙板;提升与推广节能、利废、高强的新型烧结墙体材料。
符合“一带一路”战略
北新建材一位人士则表示,有必要发展适用于被动房需求的高效绝热材料、环保型防火隔离带绝热材料、自膨胀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气材料、轻质自保温夹芯复合墙体材料,在原料选用、开采加工、产品制造、产品应用过程中,有效利用废弃物,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再利用。他还认为,发展新兴建材,不仅使其性能功能符合建筑和住宅等配套的需求,更应从全生命期考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鼓励发展更多对居住健康有益无害的建筑材料和部品。
实际上,大部分新兴建材具有绿色建材节能、环保、低碳、安全、可循环、长寿命的特征;具有在生产使用过程中贯彻清洁文明、净化环境的特征;具有充分利用废弃物,减少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特征;具有可循环再利用,低排放、无污染、无毒害的特征。此次建材工业重校准星,定调新兴产业,有利于改善和提升人居环境。
有关专家还认为,发展新兴建材,也符合 “一带一路”战略。随着海外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将增加对建材及部品的市场需求。目前,以生产新兴建材为主的部分企业,已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结合起来,加快了自身的国际化步伐。
“国际市场将成为未来新兴建材发展的主战场”。北新建材那位人士表示。
(摘自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