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集团)在北京召开重组大会,我国建材业目前规模最大、资产最雄厚、人才最集中的超大型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此诞生。虽然新集团的名称只有寥寥之改,但这一事件标志着我国建材业开启了大企业的重组模式,同时也预示着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工作加快步伐、迈入新阶段。
尽显风向标作用
此次重组得到了国家高度关注,从出席重组大会的要员名单中就“可见一斑”: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张喜武,党委委员、秘书长阎晓峰等出席。稍早几天,国资委还对新集团领导班子进行了任免:
原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出任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原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志江出任新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这也是国企改革一贯沿用的交叉任职方式,利于两大集团在合并后尽快并顺利开展工作。
在央企中间,中国建材一直是改革先行者、创新探索者,其掌门人宋志平作风务实,脚踏实地,早在2006年就率先探索“央企市营”模式,并与上千家民营企业联合重组,是央企内部混合制发展的样板。
据记者了解,2014年,在国资委开展的四项改革试点期间,中国建材就被确定为混合所有制与落实董事会职权的“双试点”企业。近年来,中国建材抓住试点机遇,进行了“三调整、三试点”,即:调整战略定位、调整业务结构、调整管控模式,试点授权放权、试点混合所有制、试点市场化选人用人,为央企改革探索出了一套新的体制机制、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企改革进入关键期,“两材”重组事件,除了被国资委列为央企兼并重组的试点示范推广外,这个重组的案例有可能起到更大的风向标作用。
按照专业机构分析,“两材”重组后新公司营收将超过3000亿元,资产总额超过5500亿元,水泥工程余热发电国际市场将巩固全球第一的位置;水泥、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等产业将跃升全球第一。
绝非简单的产能“加减”
肖亚庆指出,此次重组对中国建材集团加快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迈进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建材产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他尤其希望:新集团发挥央企国民经济骨干中坚的作用,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利用优势产能,突出重点领域,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合作,带头打造“走出去”国家新名片。
宋志平表示,新集团的战略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战略定位是行业整合的领军者、产业升级的创新者、国际产能合作的开拓者,并努力成为国家级战略性行业发展平台。
当前,建材业面临产能严重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从产能利用率看,上半年我国水泥熟料产能利用率仍然较低,目前水泥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4.5%,与80%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去产能之路十分艰辛。据测算,如实现80%的产能利用率目标,至少需要压减3.9亿吨的熟料产能。如此严峻形势下,去产能必然成为建材业尤其是水泥行业的当务之急。
为此,肖亚庆要求新集团,一方面要提升行业集中度,通过错峰生产、提高标准、减量置换等手段,全力推动建材去产能,解决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发挥资源优势和整合创新成果,推动水泥、玻璃等传统建材产品向高端发展,向绿色发展,重点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基础技术,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满足不同需求,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央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业内人士分析,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将压减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能,在3年内实现减少法人单位20%,管理层级压缩到4级以内,同时处置一批僵尸企业和低端无效资产,以此提升新集团的经营效益和资产效率,而不是将产能进行简单的“加减”。
据本刊了解,2015年,我国水泥产量出现了25年来的首次萎缩,为23.5亿吨,同比下降4.9%,效益也大幅下滑,全年实现利润330亿元,同比下降58%。因此,新集团成立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紧盯市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争取大项目、大用户、大订单,保持核心利润不丢,形成先进的盈利模式,尤其要构建与相关产业的良好生态,实现共享发展。
“这次重组,不是越做越大,而是瘦身健体精细发展,如中国建材以往形成的八大工法、六星企业、增节降工作法等独具特色的管理工具,不仅不会被丢弃,有可能会加强,以加快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新体系”。中国水泥协会一位负责人表示。
更重要的是,“两材”重组将打造中国建材业参与海外竞争的“航空母舰”。早在重组前,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就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战略实施,在走出去中成效显著。中国建材连续六年进入世界500强,稳居全球建材企业第二位;中材集团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重组后新集团将在“一带一路”沿岸沿线国家,初步规划近100个、预计投资金额超过900亿元的项目。
实现包容、联动、共享
关于新集团的重点工作,宋志平也强调,要把新集团打造成“产业平台、国际产能合作平台以及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房屋平台、国家材料研究院平台、国家材料资源开发平台、产融运营平台六大业务平台,形成大开大阖、融会贯通、兼收并蓄的发展。
但也有专家认为,“两材”这次重组是否成功,关键要看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融合,只有融合好了,才能实现包容性发展。在B20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上,许多企业家同样提出了要包容和联动发展。如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就认为,目前保利集团的“五业并举、多元发展”战略,就是将关键词定为“包容、联动、共享”六个字。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在文化融合方面,新集团在合并后应该没什么问题,原因是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两家央企同根同源,均为原国家建材局所属企业,文化相近、人脉相通,经营业务也一直交叉发展,从历史沿革上有很多价值观的认同。
如中国建材近年来成功重组了大大小小上千家企业,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性文化;中材集团的国际化运营模式也有很多开放包容的基因,比如早年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等。这些都为新集团的融合和共享发展提供了一定基础。
肖亚庆似乎在这方面也给予重点关注。他强调,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走到一起,最终能否从形式上的“一家人”发展成为真正的“一条心”,文化融合至关重要。重组后,两家企业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心协力发展新愿景、新价值观、新经营理念、新行为规范,使广大职工增进价值认同、观念认同、行为认同。
两个公司的一些人士在重组大会后认为,要尽快在心理上、行动上推动全体员工实现文化融合,让新集团走出的第一步顺顺当当。
(摘自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