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汲取未来前行动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在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溯历史之源流,揭示了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张骞、郑和、马可·波罗等一代代“丝路人”,用驼队与宝船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书写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壮丽诗篇;沿线国家通商易货、交流知识,文明成果烛照古今;陆上海上商旅不绝,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共享中创造了地区大发展大繁荣。激荡人心的历史,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带来深刻启示:无论相隔多远,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从历史维度来看,自鲁班开始,我国便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历朝历代,令世人惊叹的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积淀了丰厚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入新时期,建筑业同仁抛家舍业,致力于国家建设,建筑铁军遍布祖国大地,在民族复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现实维度看,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刚到“中流击水”,未来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虽然在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步入低谷,但业内同仁不宜妄自菲薄,应当以史为鉴,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自信,坚定、从容地面向未来。
双线发展打造改革新动力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是一种高超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专家认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用资本输出的方式进入到亚太和欧洲地区,构建贯穿欧亚大陆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拓展战略机遇期、谋划发展新格局、优化发展内外部环境意义重大,而且对当前解决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难题、为经济新常态破局也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
总体上看,我国建筑业在30余年的前行中,始终奔突在不断“优化发展”的路上。近年来行业的改革,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在市场规范化和管理精细化两方面作进一步梳理。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提出,可以为行业带来新的颠覆,但短期内,其仍将是传统现浇体系的补充,要发挥主导作用仍有待时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一带一路”战略,迈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以此形成互补的两个市场,对多数在转型中面临困境的企业而言,不失为一个较好的选择。
在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一带一路”沿线铁路、公路、机场和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将优先发展,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大有可为。目前,企业要做的是,必须以创新、务实的态度,以合作共赢的精神,在互学互鉴中探索出转型新道路。
(摘自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