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之“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下,建筑业“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和“轻审批重监管”的行业管理理念逐步确立。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多证合一”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坚持“多证合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结合,按照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要求“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可以说,未来,建筑业资质改革力度仍将进一步加大。
多数业内专家也明确表示,在这种趋势下,建筑企业资质在市场中的作用将逐步淡化。但在现实中,不可否认的是,自资质改革推行以来,企业升级资质的热情不减反涨、特级资质和增项获批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9月30日,特级资质企业总数达392家,较2015年(333家)增长17.7%。其中,2015年全年新增特级资质企业35家,2016年前10个月新增特级资质企业59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申请标准放宽。2007年,原建设部发布《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在对申请特级资质的施工企业提出了规模、注册建造师、业绩等要求之外,还提出了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工法、专利数量和国家进步奖或国家(行业)标准等要求,事实上增加了特级资质申请的难度。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取消之前特级资质申请中关于国家级工法、专利、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项和工程建设国家或行业标准等考核指标要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申请特级资质的条件,让更多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看到了申请特级资质成功的可能。二是未来行业发展形势倒逼。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资质取消后,业绩将成为行业企业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法宝,这一点,园林绿化资质取消已有先例。但问题是,业绩如何体现?在资质取消之前,企业要获得“业绩”,只有承揽更多高、精、尖工程。因此,拥有特级资质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资质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过渡期内,资质的主导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企业的能力建设必须不断加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不论是当下还是未来,企业之间竞争的核心,必然是能力。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为基业常青打下基础。
(摘自 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