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上世纪80年代,建筑业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率先走向市场,并在过去的30多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高速增长。然而,中国建筑业目前仍然大而不强,在新形势下,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其就业范围广、体量大,依靠规模快速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工业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近年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给各个工业行业的生产运营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我国建筑业相比其他工业门类发展缓慢,工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存在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低下、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但也表明,建筑业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生产效率转型升级的发展空间巨大。这要求建筑业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主要途径包括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加快推进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互联网技术为主的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加快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提升完善工程建设标准,加强科技研发与标准制定的沟通结合,与国际先进标准衔接。
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建筑业一直以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建筑业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已经出现,并且仍在不断加剧。除此之外,建筑业长期以来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导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农民工一直以无序的、散乱的、体制外的状态存在,技能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改革生产方式,通过建筑工业化大幅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改革建筑用工制度,使企业有用工的自主权,农民工可自行组建小微专业作业企业,达到专业化、组织化。要建立学校和企业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推出体现技工价值的薪酬荣誉制度,推进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同时利用好我国新一代年轻劳动者素质提升、整体劳动者年限延长和就业结构优化等人口新红利,加快培养高素质建筑人才。
政府监管方式和职能转变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行“放管服”改革。对建筑业管理实行简政放权,包括优化资质资格管理,缩小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试点放宽承揽业务范围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这意味着给企业释放活力,政府在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信用体系、工程担保及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配套制度将加快推行,打破传统禁锢,只要有资金、技术、信用和担保,企业也可以试点突破资质要求投标承揽工程。这就要求企业由原先的资质战略转向市场化的优胜劣汰,市场竞争力才是企业生存制胜的根本,良好的市场信誉将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利益,而失信的企业将寸步难行。因而,企业只有切实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以诚信为本,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才能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受之前分割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工程建设环节碎片化,分割极为严重,尤其是工程总承包推广缓慢,全过程工程咨询几乎没有,建筑企业多集中于建筑业价值链的低端,在附加值高的融资建设、建筑设计顾问专业咨询等方面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完善优化工程建设组织模式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带动我国建筑企业从低端走向高端市场,提升整体竞争力。这包括构建三足鼎立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明晰工程建设各方的权责利,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施工深度融合,由分割管理转向集成化管理;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尤其要发挥建筑师的主导作用,由碎片化转向全过程。同时,市场主力应两头发展,龙头企业即总承包企业和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做优做强,而大量的专业企业在细分市场中做专做精做细。
建筑行业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机遇新挑战,进行创新和自我变革。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更优更强,从建筑大国转向建筑强国。
(摘自 中国建设报 )